國家“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駛入鄉村振興新航線,而鄉村的振興,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尤其是基層治理的數字化、鄉村產業的智慧化、縣域經濟的品牌化。對此,盛陽科技與華為的聯合方案,旨在通過數字賦能、產業賦能、品牌賦能、AI賦能、訂單賦能、流量賦能,打造組織、文化、產業、人才、生態全面振興的數字鄉村新模式。
2021年10月15日,深圳市盛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陽科技”)、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格天地”)攜手華為在蘇州中國區OpenLab正式發布數字鄉村聯合解決方案,構建以新一代數字平臺為底座的數字農業農村模式,繁榮鄉村產業新生態。
聯合解決方案發布現場
盛陽科技產品技術中心總監李凱文表示,盛陽科技在互聯網與流媒體領域擁有12年的開發運營經驗,具備成熟的行業信息化應用與快速部署能力,在數字鄉村領域,已服務陜西楊陵、廣東乳源、吉林農安等20余縣市,持續賦能鄉村振興。華為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能為農業農村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設施能力支撐和綜合解決方案。未來,盛陽科技將與華為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共同探索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數字鄉村新模式、新路徑。
盛陽科技產品技術中心總監李凱文
華為中國政企農業農村事業部總經理夏奇峰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要振興,數字必先行。依托在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積累,華為在農業農村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應用場景創新嘗試。通過打造安全可靠的網絡基礎設施、智能終端和數據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加速融合。未來將聯合合作伙伴一起不斷豐富數字鄉村建設的應用場景,將產業提升與鄉村治理更好地結合起來,逐步推動數字鄉村行業標準的建立,讓成功的案例更加可復制化,全面助力全國鄉村振興。
華為與佳格天地&盛陽科技數字鄉村聯合方案基于華為云Stack、云數據庫MySQL、分布式緩存服務、智慧屏等軟硬件,結合佳格天地時空大數據和時空一張圖平臺、盛陽科技基層治理-信息進村入戶系統共同構建。該聯合方案圍繞政府農業管理者客戶,針對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尚未健全、不能有效監管和指導“三農”工作問題,整合當前系統所有數據,實現數據唯一、數據共享、數據準確、數據使能;針對鄉村應急處理能力不足、形式單一、治安防范難度大問題,實現村鎮級多系統、多終端聯動,提升農村治安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該方案具備以下三大關鍵特性:
華為通過OpenLab加速數字鄉村聯合解決方案的最終落地,OpenLab在方案設計、開發、測試等環節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障,支撐華為云Stack、云數據庫MySQL、分布式緩存服務、智慧屏等軟硬件產品落地到場景化方案中,保障聯合方案的市場競爭力。當前,三方已聯合完成時空大數據、時空一張圖、基層治理等場景方案的集成驗證,正基于南雄市某試點進行孵化落地;面向未來,三方將面向市場客戶化場景加強創新合作,通過市場項目持續落地迭代,不斷增強、完善解決方案競爭力。
]]>吉林鐵塔智聯總經理陳剛表示,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鐵塔智聯將充分利用廣泛覆蓋的站址資源,積極與盛陽科技合作,開展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深化視頻監控在農田監測、智慧漁政、秸稈禁燒、氣象災害、應急預警等領域的應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基層治理數字化、管理服務智能化、生產經營精準化。
盛陽科技在吉林農安縣與鐵塔智聯合作的項目實拍圖
盛陽科技已為全國多個縣市建設數字鄉村振興服務平臺,在基層治理與產業發展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實戰經驗。尤其是楊陵區數字鄉村振興服務平臺項目,不僅入選2021年度陜西省數字鄉村發展最佳實踐案例,還陸續接待了多個國家級與省級政府團的考察交流。在吉林省,“全國產糧第一大縣”的農安,也通過平臺化建設,將合隆鎮陳家店村打造為全省數字鄉村的典型示范。
對于未來的合作落地,盛陽科技高級副總裁吳景偉表示:“吉林鐵塔智聯的資源優勢與發展方向,與縣域數字鄉村的平臺化建設需求高度契合。未來,盛陽科技將攜手吉林鐵塔智聯,進一步深化數字鄉村與智慧鄉村的平臺應用,以節本增效為目標,拓寬合作領域,加快鄉村治理智能化、農業發展現代化,助推吉林省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
關于吉林鐵塔智聯:
中國鐵塔吉林省智聯分公司,是鐵塔公司執行國家戰略、踐行資源共享理念、面向社會各行業的服務延伸。公司充分利用全省三萬個站址資源、百萬級社會桿塔資源,積極探索面向社會的跨行業站址服務、信息服務和能源服務,助力吉林省公安、環保、廣電、國土、交通、安全、地震等社會各行業信息化快速、經濟、高效發展,推動多塔合一、一塔多用,提升社會共享效益。
關于盛陽科技:
深圳市盛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擁有全資子公司——深圳市盛利萬通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數字鄉村建設,是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深圳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協會會員單位,是華為、紫光在數字鄉村領域的戰略合作伙伴。公司自主研發的數字鄉村振興服務平臺,目前已服務陜西楊陵、廣東乳源、吉林農安等縣市,同時,還聯合深農集團、海吉星、怡亞通、金安達、點籌網等大型農業企業,積極推動“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在縣域產業發展方面的建設落地。
]]>數字科技賦能,是當前階段實現鄉村振興這一宏偉目標的重要著力點。伴隨數字科技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在脫貧攻堅、產業振興和農村基層治理方面正悄然發力,科技正融入鄉村發展的各個場景。數字化在改變農村百姓生活點點滴滴的同時,也在推動著鄉村發展和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
作為深圳市盛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盛利萬通專注于數字鄉村建設,是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深圳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協會會員單位,是華為、紫光在數字鄉村領域的戰略合作伙伴。公司自主研發的數字鄉村振興服務平臺,目前已服務陜西楊陵、廣東乳源、吉林農安等縣市,同時,還聯合深農集團、海吉星、怡亞通、金安達、點籌網等大型農業企業,積極推動“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在縣域產業發展方面的建設落地。
西安區是吉林省遼源市轄三區之一,下轄1個鎮12個社區,總人口21萬。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西安區因地制宜編制《西安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制定沐雨、碾山、金河產業發展規劃,突出一鄉一品、一村一業,形成了榛子、食用菌、中草藥、蒲公英、多肉等種植基地。同時,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種植產業鏈,積極推廣“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以整村推進為平臺,大力開展產業化扶貧工作。
未來,盛利萬通將發揮自身數字科技優勢,整合產供銷多方資源,從基層治理、產業發展、品牌打造方面賦能西安區鄉村振興,以信息進村入戶、一戶一碼一庫一圖、互聯網+黨建、智慧農業、農產品溯源、可持續運營的縣域流量生態等應用與服務為抓手,助力西安區提高基層治理效率,推進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同頻共振,共同譜寫西安區鄉村振興新篇章。
]]>
考察交流中,銅川市委網信辦、銅川印臺區委、銅川移動、銅川印臺區農業農村局、印臺區扶貧開發中心等部門領導,通過現場演示、聽取介紹、實地查看、座談討論等方式,了解楊陵區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的背景、內容、難點、成效,以及未來規劃。
與此同時,就銅川市當前的農業農村現狀、發展優勢、工作難點、建設訴求等內容,雙方也進行了友好交流。
近年來,楊陵區堅持“興業、惠民、優政”工作目標,圍繞“數字農業示范園建設、鄉村數字化治理、數字化便民服務”三個方面重點任務,與盛陽科技合作,開發建設了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臺,有力提升農業生產、鄉村治理、便民服務工作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作為中國農業科學城第一城,楊陵區在數字鄉村領域的先行試點,對其他省市縣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5月18日,2021中國(衢州)未來鄉村大會·數字鄉村最佳實踐案例沙龍在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余東村召開。會上,由數字鄉村產業發展聯盟主編的《數字鄉村最佳實踐案例精編》出爐,臨安山核桃產業云等11個案例入選,涵蓋農業產業數字化、鄉村數字治理、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探索。隨著數字化的理念、方法和產品的引入,鄉村社會的肌理和格局正在經歷重塑,成為數字化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
衢州市副市長田俊出席會議并發表致辭。浙江省科協、衢州市科協和柯城區人大、區政府相關領導到場指導。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紅東發表主題演講。沙龍由數字鄉村產業發展聯盟、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衢州市科協、柯城區人民政府主辦,柯城區科技局(科協)、溝溪鄉人民政府、浙江信安數智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活動由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數字鄉村產業發展聯盟副主席章豐主持。
衢州市副市長田俊致辭,田俊指出,數字賦能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衢州在數字鄉村領域的探索起步較早,通過頂層設計創新機制,推動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數字化、鄉村數字治理、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等,形成了一些經驗和成果。她強調,建設數字鄉村,需要政府、企業、市場多方推進、協同創新,并向在座企業發出了邀請,“歡迎企業家投身衢州數字鄉村的廣闊市場,為我們提供更多更優的建設經驗。衢州也將為企業提供優質的營商環境、肥沃的創業土壤、豐富的應用場景”。
近年來,在國家數字鄉村建設規劃的指引下,各地涌現出一批根植基層、數字賦能農業數字化和鄉村數字治理的優秀案例,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會上,入選最佳實踐案例的單位上臺領獎,并就實踐案例進行了分享交流。
浙江省科協學會部副部長周紅陽(右一),柯城區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鮑繼紅(左一)為最佳實踐案例頒獎
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郭紅東教授認為,鄉村振興應由政府、企業、村組織、村民、社會組織多主體協同,從產業、生態、治理、文化、服務五大方面進行數字化賦能,降低信息獲取、資源匹配、資本專用性、制度性交易成本,從而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透過數字鄉村最佳實踐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鄉村的數字應用從宏觀走向微觀,不斷具體化和具象化,表現為越來越豐富的場景在各領域出現和運用,滲透于鄉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
與會嘉賓隨后實地參觀了“中國第一農民畫村”余東村。通過“鄉村大腦”,可以了解村情民情、實時調閱全村主要節點車流人流視頻,還可以拿起麥克風,實時與區內網格員進行視頻聯系、遠程開展矛盾調解……數字“工具箱”日益強大,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活力。
數字化浪潮洶涌而來,鄉村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數字鄉村最佳實踐案例共同構成了一個小小的創新樣本,為觀察浙江乃至全國的數字鄉村提供了一個窗口,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鄉村治理模式、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了借鑒,將推動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的延伸擴面。
]]>加快推動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數字經濟的觸角,如何跨越崎嶇小路,連通深山溝壑,融入鄉村生活眾多場景,逐步改變農業發展?經濟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已初見成效,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信息化技術正全面賦能農業細分行業,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剛剛過去的2020年,信息惠農、直播帶貨成為熱詞。一些地區從電商直播入手,發力鄉村建設;一些地區從智慧農業入手,改變農村面貌。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數字經濟觸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嶇小路,連通了深山溝壑,融入鄉村生活眾多場景,改變著農業的點點滴滴。
在數字鄉村發展中,手機、數據、直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面臨哪些待解難題?如何把數據和信息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對此,經濟日報記者開展了深入采訪。
隆冬時節,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智慧農業產業園內種植的草莓、西紅柿陸續采收上市,園區采取訂單形式直供北京、廣東等地超市。近年來,蘭陵縣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培育智慧農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房德華攝(中經視覺)
傳感器成為新支點
把農業相關信息變成在線化、可加工的數據信息,是智慧農業的第一步,但專家也提醒,設備不要太復雜,不是越高端就越好
盡管冬日寒冷,山東省高青縣花溝鎮花東高效農業示范園里卻溫暖如春,17個智能溫室大棚安裝的控溫“神器”威力十足。“以前,每天要迎著寒風挨個卷起保溫罩、打開通風口,勞動強度大,棚內溫度還沒有保障。為此,我2020年投入200萬元建起了這套智慧農業系統。”園區負責人、蔬菜種植大戶崔愛民說,引進智能溫控器后,可根據需要自動控制大棚開合和風口大小。新安裝的傳感器能夠在手機上監控棚內溫度,隨時手動調節。
“投入值不值,關鍵看效果。”崔愛民說,溫度控制是保障大棚蔬菜品質的秘訣,冬季大棚內外溫差、晝夜溫差都很大,一旦溫控失敗,極有可能出現裂果、敗秧。在智慧農業系統護航下出產的第一茬西紅柿上市后,受到消費者熱捧,目前園區的水果型西紅柿價格已經翻了一番多。“我分析,主要是甜度高、果肉緊、口感好。數字農業給我提供了產量高、品質好、品牌硬、價格俏的多重保障。示范園大棚已被列入山東省高效農業發展項目,接下來將全部實施數字化改造。”崔愛民說。
2020年,高青縣被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納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我們此前就開始布局智慧農業,以數字賦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高青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苗光勇看來,當地已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15件,要打造市場“爆款”,重點就是實施數字化變革。當前,該縣正推動農產品全鏈條、全周期數字化改造,推行“合作社+農戶+數字技術”模式,發展數字田園、數字果園、數字牧場,推動農產品優質優產。
在越來越多的鄉村,傳感器正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支點。江西新余市高新區城東辦事處的扶貧蘑菇溫室大棚里,傳感器種類更多。工作人員李剛告訴記者,溫室大棚里安裝有溫濕度智能傳感器與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及增氧換氣設備,用來監測蘑菇生長的溫度、濕度、空氣、光線等主要指標,實現一人管多棚的目標;還可以通過人工控制卷膜器、灑水器對大棚實施通風、光線等調節,讓大棚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
基地在云南,“大腦”在北京。在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實時展示著云南示范基地實況,還可實施遠程訪問和作業。該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介紹,該系統可實時獲取基地信息,通過視頻接入,讓專家在千里之外即可查看作物長勢,分析園區數據,為管理者提供管控方案。2020年,趙春江院士團隊與電商平臺拼多多合作,在云南等地建設了一批智慧農業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圍繞三七、柑橘、核桃等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智慧農業技術。
智慧農業的第一步是要把農業相關信息變成在線化、可加工的數據信息,這是傳統農業要補上的一課。農業的生產對象是動植物,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互聯網支撐成為關鍵。2017年起,國家啟動實施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重點開展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4類數字農業建設項目。如今,這些項目初步實現了智能監測、智能控制。
記者采訪發現,在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的情況下,智慧農業發展面臨資金難題。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不同,價格從1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目前,試點地區大多采用政府補貼、企業投資的辦法,各企業投入產出比有所不同。只有少數企業與種養大戶能在短期收回成本,大多需要3年以上才能回本。面向需求、簡便實用是解決難題的關鍵。有關專家在走訪農戶時一再叮囑,“實用為王,設備不要太復雜,不是越高端就越好”。
益農社讓信息不再閉塞
堅持開門辦社,只有村級站點增加到一定數量,才能降低運營成本,吸引更多企業參與
高青縣常家鎮蘇家村村民任學友很喜歡到益農信息社打聽消息,當下流行哪種技術,哪類種子銷得好,他都了如指掌。任學友說,“農民最想知道,春天種什么對,秋天收什么好,怎么賣收入高。以前信息相對閉塞,現在有了智能手機,但還覺得很多信息不夠權威。在這里,可以掌握最全最準的農業政策法規、惠農補貼查詢等公益服務信息”。此外,他還特別留意幾個生產大戶與合作社帶頭人都有啥動向。
作為益農信息社村級站負責人,孫朝霞既是管理員,又是信息員。很難想象,僅僅幾十平方米的站點內,開展了多種信息服務,村民可以在此“買、賣、推、繳、代、取”。站點通過授權的電商平臺幫助村民代購種子、農藥、化肥、家電、衣物等物資,并發布各類供求消息;還幫助農民代繳水、電、氣、電話費,代理物流配送取件等業務。
益農信息社是國家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載體,在農業農村部主導下,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持續運營能力等標準,為每個行政村新建或改建益農信息社,旨在以信息流帶動物資流。該工程2014年在部分縣試點,2017年在18個省份推進,2020年底基本實現全國行政村全覆蓋。
記者了解到,益農信息社根據規模大小和功能,主要有標準型、簡易型兩大類。標準型提供公益服務、便民生活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和培訓體驗服務,一般依托村級服務中心、大型農資超市、村科技服務站建立;簡易型提供便民、電子商務服務,從便民商店、小農資店發展而來。
浙江省遂昌縣開展創新,把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打造成益農信息社。當地的遂昌嘉言民生事務有限公司與政府部門合作,在行政服務基礎上拓展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翻看服務記錄本,記者注意到,村民有來辦證明的,有填寫小額貸款申請的,也有辦理低保的。嘉言民生公司總經理葉偉軍說,“這里能免費提供近140項政務服務與50多項市場服務。收益來源于政府購買服務和商業服務提供商的傭金,農民不用多出一分錢”。
村級站的運營資金從哪里來?對益農信息社,中央財政有專項資金予以支持,采用先建后補、獎補結合的方式。在建設運營方面,要求有明確的建設運營主體,并采用“民建公補、公管民營”方式。按照規劃,只要符合標準,愿意在信息進村入戶統一平臺上運行,不管是誰建設的村級信息服務站,均可經省級農業農村部門認定后加掛益農信息社的牌子。
“我們測算過,如果電信運營商在農村布點,單店需要投資10萬元。我們依托現有渠道布點,尋找可合作的農資店、超市等,平均花費不到1.5萬元。”益農信息社建設參與方之一、浙江公眾信息公司有關負責人孫偉敏說,平臺搭起來后,有意開拓農村市場的電信運營商、平臺服務商等都愿意與益農社合作,并根據銷售額支付一定比例的返點。這樣一來,企業開拓了市場,農民得到了實惠,多方共贏。
記者了解到,目前,農業系統的益農信息社、郵政系統的村郵站、供銷系統的供銷e家服務網點均延伸到了鄉村,集信息服務、網絡銷售、便民服務、物流服務于一身。不少部門和企業都在農村設點建站,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但一定程度也存在資源分散問題。要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結合的發展機制,堅持開門辦社。只有村級站點增加到一定數量,才能降低運營成本,吸引更多企業參與。
萬水千山變近在咫尺
農村電商的農產品上行體系,為小農戶直接對接大市場提供了可能,這也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
在短視頻的風靡和直播間的熱鬧里,越來越多人開始“種草”鄉間好貨。“我們的水稻全部用天然黃河水澆灌,生長周期長,采用稻魚輪作共養,生產的大米香氣濃郁,清水龍蝦腹白、鰓白、肉白……”高青縣益農信息社村級站管理員孫朝霞還有一個身份是當地的溪之悅農場負責人。在直播間里,孫朝霞為當地農產品代言,鄉親們種植的稻米一度成為網紅爆款,短短幾個月創下了700多噸的線上銷售紀錄。
“馬洪老酒每斤10元,質量有保證,純手工釀造……”近日,江西新余市高新區馬洪辦事處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傅紅云在抖音直播里十分活躍,幫著村民銷售自釀的馬洪老酒。“要50斤馬洪老酒,你幫我發快遞過來,運費我出,我想開一家專營店鋪。”一位遠在河北秦皇島的客戶看到后,聯系了傅紅云。積極訂購的人很多,短短幾天時間就賣出數百斤。
新余市是首批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之一。新余市高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傅小龍介紹,全區建有村級電商服務站點51個,實現了村級全覆蓋,滿足了農民對電商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該區還大力開展農產品電商培訓,組織致富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等相關人員參加村播帶貨培訓,組織區內12家涉農企業參加江西省商務廳舉辦的直播電商扶持開店培訓。2020年,全區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1億多元。
空間上的“萬水千山”正在變為網絡里的“近在咫尺”,蓬勃發展的農村電商讓農產品出村進城、農民脫貧增收。過去,傳統電商把大量消費品輸送到農村,對活躍農村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鄉村振興來說,更重要的是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到城市。農村電商的農產品上行體系,為小農戶直接對接大市場提供了可能,這也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
不過,農村電商仍有不少短板,直播帶貨也并非易事。多位電商帶貨參與者向記者反映,消費者對新、奇、特、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但其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上市時間集中、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直播帶貨訂單集中的特點。盡管電商服務體系已經覆蓋到多數鄉村,但合適的農產品少、運營成本高、營銷推廣難等問題仍然突出。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康春鵬說,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國。近年來,在視頻直播、網絡帶貨等新型電商創新推動下,農產品電商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數字鄉村發展的領頭羊和突破口。農村電商的核心價值之一,是通過顧客數據和市場分析,持續改造農業生產。因此,各地在制定規劃時,要用“互聯網+”理念,同步實施包括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營銷手段等的變革。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董靜正在講解趙春江院士團隊與拼多多聯合開發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喬金亮攝
觀點:加快彌合鄉村數字鴻溝
數字鄉村既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此后,有關部門相繼印發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文件,為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指明了方向。
對數字鄉村的報道很容易讓人以為我國全部鄉村皆是如此。事實上,數字鄉村仍在起步階段。在“未開墾”的廣袤鄉村,數字化建設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種”地區,數字化建設還要挖掘潛力。記者采訪發現,憑借移動互聯網和城鄉融合發展,城鄉間數字鴻溝正加快縮小,但鄉村內部的數字鴻溝卻有拉大趨勢。這種數字鴻溝正呈現出新特征,從接入鴻溝轉向人力鴻溝、從技術可及性差異轉向數字使用性差異。建設數字鄉村就是要加快彌合城鄉間、鄉村間、人群間的數字鴻溝。
探索數字鄉村發展,不僅要摸清當前發展水平,還要找到短板,讓更多社會資本流向這一領域。參與的企業要擺正心態,數字鄉村固然是藍海,但更要幫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去,讓農民分享收益。
數字鄉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復制版。我國鄉村眾多,經濟水平、資源稟賦、人口結構等差異明顯,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類型鄉村的數字化發展方式。要接地氣兒,信息服務要與鄉村振興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要開放包容,只要對農民有利,都應該歡迎。要從農業生產數字化起步,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的數字化改造作為主攻方向。
數字鄉村成功的關鍵,是要構建起一套推進機制,探索建立政府“修路”、企業“跑車”、農民“收貨”的發展機制。政府負責公益資源整合,協調建好基礎“信息高速公路”;運營商負責村級信息站建設運營;服務商則負責提供各類商業服務和通道,通過擴大市場規模獲得收益。
“十四五”時期,要把數字鄉村作為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內容,統籌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和鄉村數字治理,讓廣大農民在信息化上有更多獲得感。
]]>財辦建〔202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商務主管部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要求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場供應,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消費升級,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財政部、商務部決定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思路。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暢通國內大循環、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遵循“強節點、建鏈條、優網絡”工作思路,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實施主體開展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著力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強化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加快建設暢通高效、貫通城鄉、安全規范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重點抓住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干線冷鏈物流,補齊農產品流通設施短板,打通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完善產區“最初一公里”初加工設施設備,提升農貿市場、菜市場“最后一公里”惠民功能,暢通農產品流通“微循環”。
(二)工作目標。
通過2年時間,加快形成農商聯系更為緊密、產銷銜接更為暢通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具體績效指標如下:
1.推進農產品市場尤其是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提升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地市級覆蓋率。
2.加快補齊冷鏈設施短板,提高本地區農產品冷鏈流通率。
3.完善農產品零售網絡,提升農產品零售網點覆蓋率。
4.加強產地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增強農產品產地預冷能力。
5.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增加面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農產品銷售專檔、專區、專柜數量。
6.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提高中央財政支持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本地區農產品流通規模中的占比。
二、工作內容
(一)升級改造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交易區和內部道路等公共設施,滿足分區、分類經營和批零分離、人車分流要求。完善通風、排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改善環境衛生。加快完善檢驗檢測、產品溯源等設施設備,嚴把農產品入市質量安全關。開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動實施電子結算,加強買賣雙方經營和交易信息登記管理,促進人、車、貨可視化、數字化管理。
(二)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規模適度的預冷、貯藏保鮮等設施,加快節能型冷藏設施應用。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冷鏈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廚房等,增強流通主渠道冷鏈服務能力。推動農產品冷鏈技術裝備標準化,推廣可循環標準化周轉箱,促進農產品冷鏈各環節間有序銜接。
(三)加強產地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配備清洗、分揀、烘干、分級、包裝等設備,增強產地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提高產地移動型、共享型商品化處理設施利用率。
(四)完善農產品零售網點。支持農貿市場、菜市場、社區菜店等農產品零售市場實施環境改造,完善分區布局,進一步增強檢驗檢測、冷藏保鮮、產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務能力,完善供應鏈末端公益功能。發展智慧農貿市場,支持市場配置智能電子秤、信息化管理等設備設施,對品種、價格、銷售量等交易信息統一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
(五)強化產銷對接長效機制。重點面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生鮮電商等各類農產品流通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實農產品銷售專柜、專區、專檔,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三、中央財政支持政策
(一)支持原則。中央財政資金主要立足于彌補市場失靈,做好基礎性、公共性工作,發揮其對社會資本的引導作用,提高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協同性和運行效率,加快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確定支持省份可根據支持內容清單,結合本地實際選擇支持方向,應至少支持1家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政府支持并擁有較強控制力,具有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促進食品安全、推動綠色環保等公益功能的農產品市場),并避免支持項目與發展改革委安排的中央基建投資項目重復。
(二)支持對象。確定支持省份可統籌安排使用資金,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支持對象近3年內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納入支持范圍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符合以下標準:位于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的重要節點,東部地區年交易額不低于150億元、年交易量不低于100萬噸、至少輻射周邊5個省份;中西部省份年交易額不低于80億元、年交易量不低于50萬噸、至少輻射周邊3個省份。
(三)支持標準。對確定支持的省份,按照東、中、西部確定不同的支持標準,資金分兩年安排,2021年先行撥付部分資金,2022年根據工作開展情況,通過績效評價后再撥付剩余資金。
(四)支持方式。各地可采用《中央財政服務業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9〕50號)規定的方式對符合要求的主體予以支持,鼓勵按照“菜單式、全公開、可追溯、問績效”方式管理,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采用以事后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的“以獎代補”方式。鼓勵創新財政政策,支持跨區域聯動項目,對在外地注冊法人但在本地有實體的非法人機構,及在本地注冊法人但在周邊地區建設實體的機構,可在本地申報項目。省級財政、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強項目管理,杜絕同一項目重復申報、重復支持。
四、工作程序
(一)提前下達資金。為增強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加快轉移支付資金預算支出進度,中央財政于2020年四季度通過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資金提前下達了部分預算。商務部、財政部采取因素法,綜合考慮工作基礎、既有工作開展情況等因素初步選擇支持省份,安排資金。
(二)組織地方申報。有意愿省份(包括收到提前下達資金的省份)根據本通知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于5月20日前報商務部、財政部,申請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實施方案應按照2年工作周期進行編制,要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措施有效、責任明晰、數字詳實,具體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本地區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重點結合擬支持方向,提出需要著力補齊的短板和弱項。二是提出任務內容、資金支持方式和重點、資金管理、工作機構及保障措施等內容。三是按支持年度明確提出中央財政資金績效指標(參照附件1),根據支持內容,分類確定不同支持領域可量化的考核評價指標。四是其他需要上報符合實際需要的事項。
(三)開展競爭性評審。在地方報送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商務部、財政部組織開展評審,以競爭性擇優方式確定最終支持省份。此前收到提前下達預算但本次未申報的省份,以及未通過評審進入最終支持范圍的省份,將予以清算,收回此前已下達預算。
五、有關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省級財政、商務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建立各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結合地方實際細化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制定詳細的實施步驟和時間進度安排,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二)完善工作推進機制。自2014年起,各地以各種形式接受過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原則上都應納入本地區農產品流通骨干隊伍。2021—2022年度中央財政資金的使用要更加注重隊伍和機制建設,接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當地政府簽訂協議,明確應急保供、穩定價格、安全環保等公益性職責,增強民生保障能力。同時,各地要按照商務部等有關部門要求,積極報送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相關數據,發揮數據資源在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中決策參考作用。
(三)嚴格項目資金監管。各級商務、財政主管部門要按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做好事前績效評估、績效目標管理和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等全過程績效管理工作。省級商務、財政主管部門是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認真履行本地區有關項目申報、評審、執行、驗收、評價等職能,建立健全資金及項目管理制度,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保障財政資金的安全和效率。
(四)切實做好績效評價。省級商務、財政主管部門要及時上報工作進展情況,于每個季度首月10個工作日前將上季度資金撥付及項目進展情況表(見附件2)報商務部、財政部,于2022年3月31日前將工作中期進展情況進行自評,形成自評報告報商務部、財政部。省級商務、財政主管部門應在工作結束后進行綜合績效自評,并于3個月內形成績效自評報告報商務部、財政部。商務部、財政部將適時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工作開展情況和成果進行績效評價(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附件3)。
(五)做好宣傳總結推廣。省級商務、財政主管部門要及時跟進工作進展情況,總結發現工作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重點總結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模式創新等經驗成果,加大典型案例宣傳和推廣力度,擴大政策效果,推動工作成效由點到面拓展。
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
2021年5月10日
]]>華為公司數字政府副總裁任勁在發言中指出,建設數字鄉村每個地方所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他給出三點建議:第一,以縣域為主體,縣鎮村三級一體化協同;第二,將特色產業和鄉村治理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第三,聚合產業生態,共享軟硬件基礎設施,最大化節約數字鄉村建設成本。
任勁介紹,華為在數字鄉村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實踐。2020年廣東清遠連樟村率先啟動數字鄉村建設探索,華為也積極參與其中。在公共服務和鄉村治理等方面,清遠連樟村項目嘗試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給出答案。通過5G技術+華為企業智慧屏(IdeaHub)+華為云WeLink實現遠程醫療,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專家們可以通過實時傳送的高清B超影像,指導當地醫生操作B超設備,給當地患者提供及時檢查和診斷服務;連樟村的孩子們通過華為企業智慧屏(IdeaHub),以線上課堂的方式與廣東實驗中學的名師進行面對面學習交流,實現了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以5G、一體化桿、機器視覺等新基建技術運用為基礎的鄉村治理,將鄉村安防、水文監測、環保監測等所需的基礎設施共用,通過“共享模式”降低成本,提升治理效率。當前基于連樟村數字鄉村樣板建設模式,整個清遠市正在快速復制推廣。
2020年3月,華為與當地政府及相關企業合作建設的濱海農業產業園正式開工。該產業園運用最先進的大數據、農業人工智能、5G等技術,重點建設高科技智能溫室、垂直農場、“三農云”.大數據中心,實現“生產經營一張網”“管理服務一朵云”“數據資源一張圖”,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和各類涉農企業,形成涵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的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提升了全縣的產業數字化水平,助力濱海從農業大縣邁向農業強縣。
最近幾年生豬養殖正處于風口,華為作為中國畜牧業協會信息分會的副會長單位,已經與國內多家畜牧頭部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并開展了深度的項目合作。例如通過導軌機器人+AI算法+邊緣計算,實現自動巡檢,豬只盤點,體重體況監測。通過智能攝像機+智能花灑+AI算法,實現人車物的生物安全洗消,隔絕非洲豬瘟。通過使用這些新的ICT技術,不斷助力智慧畜牧向前發展。
任勁表示,未來華為將繼續圍繞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應用場景創新。依靠自身的ICT技術能力,和合作伙伴一起,為數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不斷助力數字中國的建設。
]]>根據《關于開展安徽省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委網信辦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了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工作。
經各市推薦、專家評審及復核,省委網信辦、省農業農村廳確定了擬作為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現將名單予以公示,如有異議,請于公示期內與我們聯系,反映情況須真實客觀,并請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有效聯系方式。
公示時間:2021年5月6日—5月13日
聯系單位:省委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和網絡技術處
中共安徽省委網信辦
2021年5月6日
1、數字化基礎薄弱
鄉村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和城市來說還是遠遠比不上的,而且各項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造成了數字鄉村的建設比較緩慢,需要加大農村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2、數字應用較少
現在市面上針對農村的數字化的應用很少,就算有一些,還是不能廣泛的推廣出去,應該著眼于農業農村,開發更方便更簡單的數字化應用。
3、數字化融合度低
因為農村基本上文化程度相對于城市還是比較低的,很多數字化設備都不會使用,而且操作也不會,造成了有設備不能用的局面,應該加大數字化的宣傳,提高大家的認知,將數字和農村融合起來。
4、人才供應不足
因為農村的生活條件等各項硬件以及福利比城市低太多了,造成了農村人才基本上都到外地去了,留在本地的人才很少,在農村的就更少了,數字鄉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廣及示范,所以應該加大數字鄉村復合人才的培養,推動數字鄉村發展。
5、治理模式不能改進
數字鄉村的建設,傳統的治理模式肯定就不適應了,需要找到合適的治理模式,但是很多地方仍然沿用以前的治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運用數字化進行治理,應該重點探索數字鄉村如何發展。
]]>